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元宇宙等的出现,新技术在众多行业中展现出变革性力量。2022年教师队伍数字化建设情况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对教师队伍数字化在数字资源、教师研修、教师管理与教师服务等多方面提出了新要求。2021年,教育部批复同意上海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提出要“实施信息素养提升工程,健全师生信息素养培养体系”。2022年,教育部长怀进鹏在出席教育数字化专题座谈会时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报告,赋予了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新的使命任务,明确了教育数字化未来发展的行动纲领,具有重大意义”。由上,我国多项政策正同步推进数字技术赋能的教师培养。
数字技术对教育领域和教师培养带来创新和机遇的同时,也对未来教师培养中组织、管理、教学、评估等各个环节带来了挑战。科学认识数字技术赋能的教师培养的现状和挑战,并提出有效且科学的应对策略,有助于我国更好地发挥数字技术在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正向作用影响。
数字技术赋能教师培养的发展现状
(一)数字技术赋能教师培养的目标:数字素养
目前,国内外数字技术赋能的教师培养都强调提升未来教师的数字素养。欧盟《公民数字能力框架(2.1)》将数字能力分解为信息和数据素养、交流与协作、数字内容创造、安全域、解决问题五大子维度。英国在《成败:英国的数字未来》中提出要培养新教师的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跟上技术发展、适应数字时代。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在《为未来做准备的学习:重塑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中也提出,教师需要具备数字素养,使用多种教学技术,并具备教育技术接受度。
我国教育部2022年11月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提出了包含5个一级维度(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常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13个二级维度和33个三级维度的素养框架,明确了我国数字技术赋能的教师培养目标。
数字时代数字素养的培养不仅包括认知技能维度,还应包括非认知技能维度和情感认知维度。具体体现在技术维度上需培养使用信息素养和数据素养;态度维度上需培养的数字技术接受度;伦理维度需培养敬重隐私、版权、学术道德等态度;教学维度需培养应用数字技术、收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于教学;情感认知维度需培养数字环境中沟通与协作、交流与反馈的能力。
(二)数字技术赋能教师培养的进展
基于数字素养框架制定高质量培养路径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有效保障手段。英国政府制定专门预算推进各地海豚体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统一推广教师培训,以应对数字技术教学,同时支撑教育科技企业开展新技术研发并应用于校园,持续推进教育变革力量。美国教育部技术办公室2022年签署了“数字公平和转型的教师培养计划”,提出数字技术赋能教师培养的五大愿景,即构建数字化学习环境,促进教育工编辑专业成长;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助力教育工编辑专业发展;应用教育技术框架,加速教师变革性数字化学习;使用数字教学建模,扩充教育工编辑专业常识;与海豚体育深入合作,确定共享的数字教学能力。确立了数字赋能教师培养发展环境、技术手段、理论框架、常识结构和实践场景。
在我国,当前政策导向正在推动实现多样化的教师培养路径。其中,包括搭建在线学习平台、建设教师数字技术相关课程、采购信息化设备与培训对其的使用、以及利用信息管理技术进行教师画像长期追踪监控。这些路径已经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展现出明显的影响。例如,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教师可以选择合适自己的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从而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育部于2022年启动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汇集众多精品课程与备课资源,无差别地对全国职前职后教师开展垂直培训,支撑利用线上资源自主选学优质课程并开展备课研究活动。同时,该平台还为教育行政部门和管理部门提供大数据监测与分析、课程监管等服务,支撑教育数字化全面转型。为适应数字技术不断的高速发展,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利用教育大数据技术建立可视化、动态性的教师数字画像,助力教师队伍的长期、终身培养。
全国各高校教师教育培养方案中也积极融入数字技术元素,开展教师数字技术相关课程建设。课程主要分为教育技术系列和数字技术融合学科系列。教育技术系列是单独设置特殊科目,旨在通过理论到实践对职前教师进行系统训练,使其对丰富的数字化技术有全面的认知、使用或开发能力。数字技术融合学科是指将数字技术作为教学工具融入教师教育项目的所有课程中,使教师具备在进行学科常识的教学中使用数字技术赋能教学环境和手段。
同时,教育机构尝试打造数字虚拟化教学场景,帮助教师有效开展情景化教学,将理论常识应用于实践场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部分高校和教育部门购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设备,尝试构建沉浸式、交互型教学场景,进一步促进职前教师加深认知理解与情感体验,创造教学实践机会。
(一)各区域数字化硬件App发展程度不均衡
教师培养和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一样存在发展程度的区域不均衡现象,包括教师资质的不均衡、教育信息技术硬件设备购置的不均衡、和教育管理平台App建设的不均衡。具体表现为:1.优质教师资源集中流向一、二线或东部城市,教师数字素养发展程度高,西部或四线城市优质教师资源较为匮乏,教师数字胜任力不足。2.地方财政对教育信息技术硬件的投入存在较大差距,硬件建设和维护是培养教师数字素养的基础,经济发展落后地区难以大量投入和长期更新。3.教师数字素养培养和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地方政务全面数字化建设,和教育数字化管理平台支撑,目前我国各城市数字化管理推进仍存在发展不均衡问题。
(二)教师数字素养各部分培养不均衡
教师培养体系中多重视数字技术常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和职业发展,缺乏数字态度、数字责任和数字伦理的意识培养。虽然当前教师培养方案中已全面的融入了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和方法,教师接受训练后基本可以掌握使用数字技术资源优化教学的能力,但是,如何在掌握技术方法的同时,还能加强教师的数据态度、数字责任和数字伦理意识的培养,这是大家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教师对数字技术的接受度、应遵守的与数字化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依法使用数字产品服务、维度网络环境)和道德伦理意识(如保护隐私和数据安全)。缺失数字责任培养模块易导致未来教师数字安全保护能力不足,引发网络安全、隐私数据泄露、社会舆情等多种问题。
(三)数字环境中人际交往和情感能力的教学能力培养困难
虚拟的数字环境中缺乏人际互动,因此对未来教师全面育人的目标提出巨大挑战。数字技术发展为教师培养提供了更多载体与手段,帮助未来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传递常识技能,然而数字环境中不利于开展人际交往、同理心、表达能力、质疑批判等情感能力的教育,如何在数字赋能的教师培养中加强人际交往和情感能力的教学能力培养仍需进一步探索。
数字技术赋能教师培养的应对策略
(一)全面推进信息化App硬件建设,整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经济发达地区优先探索数字化赋能的教师教育培养路径,并对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进行经验示范和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开发智慧化的校园和教育数据管理系统,创造教师培养新载体、新方式。用数字手段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传递,启用云校园,开发教育数据收集平台和管理系统,开拓数字技术赋能的教师培养新空间,协调教育数字化发展区域不均衡问题。
(二)加强教师数字社会责任,培养未来教师数字道德理念
教育管理部门建立健全细化的数字社会责任规范,在未来教师培养课程中加入数字责任模块,或将数字责任的培养目标有机地融入教师培养的各个环节,在培训、学习、观摩、交流、实践、反思中不断加强该意识。有效监督教师遵守网络法制道德规范,加强数字安全管理,注重防范数字安全风险,保障教师数据隐私及身心安全。
(三)开发数字技术赋能的人际交往和情感能力的教学保障手段
利用新技术开发虚拟教学场景和互动平台,创造数字技术赋能的在线互动新模式。在教师培养中加入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教学模块,使未来教师具备在数字空间中全面育人的能力,打破人与设备的交流,强调人与人的交流,通过在线交流等媒介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人格和情感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小勇,李婉怡,周妍妮.教师数字素养培养研究:国际政策、焦点问题与发展策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
[2]姚倩,逯行,张军.数字化转型期如何培养职前教师的数字胜任力?——基于2012~2022年25项国际实证研究的系统性文献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23.
[3]钟秉林,尚俊杰,王建华,韩云波,刘进,邹红军,王争录.ChatGPT对教育的挑战(笔谈)[J].重庆高教研究,2023.